黄柏军、叶雪嫦/记录整理
这是一场专家与归侨的对话,这是一次深入叩问海外赤子归国心路历程的追寻之旅。2024年12月,由中共台山市委统战部主办,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熊猫艺术发展基金会、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暨南大学侨乡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院、台山市南洋归侨文化博物馆承办的“海宴华侨农场归侨口述史座谈会”在广东江门召开。座谈会得到了来自旅港台山陈氏家族联合会的支持。来自政府、高校、企事业单位以及相关媒体单位共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座谈会。会上,还进行了海宴华侨农场归侨口述史项目研究成果研讨会。口述史座谈会上,专家学者围绕台山市海宴华侨农场的历史沿革展开追寻和论证,现场气氛活跃,专家发言踊跃,碰撞和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现根据现场记录,把9名专家学者发言要点整理如下,通过这些发言,我们可以对海宴华侨农场的前生今生和未来新型社区发展趋势获得更清晰的认识和了解。
图为“海宴华侨农场口述历史”研讨会现场
专家与海宴归侨的对话
图为专家学者在归侨文化博物馆的合影
走进归侨家庭,与海外归侨促膝谈心
记录与聆听海外归侨当年的经历和回忆
1、欧艳(台山市南洋归侨文化博物馆顾问)发言:
台山市南洋归侨文化博物馆顾问欧艳为大家详细介绍了南洋归侨文化博物馆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情况。她表示,南洋归侨文化博物馆是作为江门市第一家非国有博物馆,全面、系统地展示了海宴华侨农场的归侨文化,对研究归侨群体产生的历史原因、中国政府的侨务政策、归侨报效祖国的奋斗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她指出,南洋归侨文化博物馆经历了四个发展的关键时间点,博物馆管理制度更加规范化。目前,博物馆举办了一系列展览会、研讨会及学生研学等社会活动,得到了热烈的社会反响,发挥了传承归侨文化、培养爱国精神的社会功能。
2、刘义强(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发言:
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副院长,暨南大学侨乡治理与乡村振兴研究院院长刘义强教授致开场辞。他追溯了印尼归侨参与海宴华侨农场建设的历史开端,以及暨南学堂招收首批印尼侨生的历程,强调两者在新时代背景下,共同肩负着铸牢中华民族“根魂梦”的时代重任,这正是推动口述史访谈合作项目的深刻动因。首先,海宴华侨农场无疑是一座蕴含丰富的“宝库”。自建场以来,其治理成效与发展成就始终走在前列,树立了典范,在历史上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其次,这片土地虽规模有限,却汇聚了全球各地的元素,展现出卓越的智慧,能够从中提炼出构建全球社区所亟需的中国智慧——“弥合差异,共筑家园”。第三,海宴华侨农场的发展历程深深植根于新中国改革与建设的宏伟蓝图之中,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对于展现中国文化文明发展的国际形象具有重大意义。其成功经验传递出一个重要信息:“文化因其不同而有活力,文明因其能够共存而有更大的发展潜能”。刘教授特别指出,口述史项目的四十余位受访者之所以具有代表性,不仅在于他们的卓越成就,更在于他们对平凡生活的坚守。这些珍贵的故事,能够唤醒来自不同阶层、不同领域、不同地域的归侨群体代表的集体记忆,其价值不可估量。为了更好地保存这一文化瑰宝,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将持续致力于书刊的修订与完善工作。
3、李玉娟(全国人大代表、原台山市公安局纪检监察科副科长)发言:
“党和国家的关怀让我深感温暖”——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原台山市公安局纪检监察科副科长李玉娟动情地回忆起自己的成长历程。从海宴华侨农场的学习与工作到台山市公安局的忠诚奉献,她见证了农场的发展与祖国的繁荣,也感受到归侨群体在体制改革浪潮中的蜕变。同时,李玉娟高度评价“侨兴海宴—归侨口述史”在记录侨乡历史和传承华侨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4、方光明(台山市南洋归侨文化博物馆理事长)发言:
台山市南洋归侨文化博物馆理事长方光明先生分享了开展归侨口述史工程的初衷与愿景,“归侨的历史,是中国发展的一面缩影,也是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重要窗口。”他回顾了自己随父母来到华侨农场的经历,见证了农场如何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也见证了新中国从建国到改革开放,再到如今屹立世界前列的辉煌历程。同时,方光明先生对广东省文旅厅、台山市委、市政府以及暨南大学的支持表示感谢,并赞扬侨乡各界人士和工作人员的辛勤付出。他呼吁各方共同努力,继续为侨乡文化赓续注入新的活力。
5、唐国州(海宴镇侨联主席)发言:
台山市海宴镇侨联主席唐国州先生表示,自己也是海宴华侨农场发展的见证者之一。唐先生在参军退伍后回到农场工作期间,对农场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文旅产业的建设蒸蒸日上。因此唐先生积极带动自己的兄弟姐妹一起回到海宴华侨农场,为农场的乡村民宿业打下基础,也成为了海宴华侨农场文旅产业发展的坚实参与者。唐先生认为,海宴华侨农场能够获得如此发展,离不开政府上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同样重要的是归侨群体对归侨文化用心的传承与实践,当前海宴华侨农场已经逐步走出自己的发展道路,成为华侨农场示范点、研学基地和示范基地,常年接待其他华侨农场兄弟姐妹并进行经验交流。最后希望政府能够继续加大对海宴华侨农场的关心与支持,继续打响海宴华侨农场的名片,让海宴华侨农场的归侨文化继续得以发展与传承。
6、陈红卫(台山“东南亚风情舞”传承人)发言:
台山“东南亚风情舞”传承人陈红卫先生首先盛赞了南洋归侨文化博物馆对归侨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作用。随后开始介绍“东南亚风情舞”能够在海宴华侨农场能够得以传承的原因。与其他侨二代相似,陈红卫先生从小就对东南亚老归侨的生活方式耳濡目染,作为老归侨们平时娱乐项目的东南亚风情舞蹈更是吸引着陈先生的兴趣,最后在新老归侨之间一个动作一个动作的模仿与传承下,“东南亚风情舞”得以传承。陈先生认为,海宴华侨农场的归侨文化具有很强的代表性,而归侨文化的底蕴有赖我们当代人不断地交流与传播,借助东南亚风情村这一文旅项目、南洋归侨文化博物馆以及暨南大学对海宴华侨农场归侨群体口述史的记录等等,相信我们能继续发掘出更多更优质的渠道去讲好归侨故事,传承归侨文化。
7、刘骥(北京大学博士)发言:
北京大学博士、都柏林大学访问学者刘骥基于多年的乡村耕耘实践经验,发表了题为《从农场到社区:土地认同的形成与传承》的演讲。他表示土地具有厚重的政治底蕴,台山市海侨这片土地让农场政治认同的发生机理超出了个体的层次。他指出,这片土地上有博物馆等发挥公共性和现代性、承载记忆和典藏情感的宝贵产业,这些都让海侨人民的认同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农场这片土地对于海侨人民的认同感具有不可或缺的关键作用,只有在这片土地上经历过风风雨雨的人们才能真正把海侨当做故土。
8、徐健(广东省文旅厅工会主席)发言:
广东省文旅厅工会主席徐健表示海侨的未来大有作为,他从政治层面、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个方面对海侨的现状和未来做了展望。他表示,在政治层面,要做好侨务外宣工作,讲好海侨故事,增强农场在侨务外宣工作方面的感染力;在社会效益方面,海侨有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且特色十分突出,可以说优势明显、潜力巨大;在经济效益方面,海侨的许多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比如博物馆的客流量还有提升空间,以归侨故事为核心的宣传内容目前还没有得到挖掘,这些领域都是可以进一步开发的。他进一步指出,台山目前正在走“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道路,海侨的未来发展可谓尤为可期。
9、李白云(台山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发言:
李白云常委在致辞中指出,讲好中国故事的核心在于向内探寻并坚守稳定的精神内核,这是促进多元文化和谐交融的关键所在,而海宴华侨农场的归侨故事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她进一步强调,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文化工作的导向,确保口述史书刊的内容能够触动普通民众的心弦,引发广泛共鸣,这样的文化产品才是真正为人民所喜爱、所接受的。最后她呼吁加大文化宣传力度,提升中国文化影响力。通过具体而生动的故事,以小见大,传递出尊重、平等、和谐、友善的中国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始终保持初心,稳扎稳打,不断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
(注:本文作者黄柏军,广东省江门市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叶雪嫦,广东省台山市南洋归侨文化博物馆副馆长)
本信息由:【新青年编辑部© 】编辑发布 引用请注明出处: https://www.newyouth.org.cn/china-news/2024/12/30/archives/15427